實踐《氣候變遷法》公正轉型,「從保留、造林、禁伐邁向種碳的原住民族土地:原鄉碳匯ESG公益平台」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邱祈榮分享森林碳匯成功的要素。

文、照片 / 汐止社大  

永續發展與淨零行動公正轉型是目前全世界國家發展的重要的目標,也是社區大學推展課程與社區關懷的重要理念,更是社區大學目前極力需要學習的重大課題。汐止社大8月2日特別參加為實踐《氣候變遷法》公正轉型公聽會論壇,針對時下流行的淨零轉型與永續發展的碳匯碳權之探討。特別是針對擁有2萬公頃自然碳匯的原住民保留地之發展,與面臨實施多年的禁伐補償可能帶來的政策扞格,公私部門如何處置與讓政策順利推展?

這場論壇由立委伍麗華、鍾佳賓及洪申翰主辦的「從保留、造林、禁伐邁向種碳的原住民族土地:原鄉碳匯ESG公益平台」論壇,現場邀請相關部會、專家學者和擁有台灣最大綠色森林資源的原住民保留地之原住民族代表就推動台灣永續發展與淨零轉型正義,一起探討政府如何幫助企業與原住民族推動永續發展與自然碳匯。

受邀的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表示,淨零行動應包含減碳、增匯兩策略,企業除了節能、綠電等措施,其餘難以消減部分之碳排可由碳匯抵減。擁有豐富碳匯資產的原住民族部落,可說是台灣淨零行動的重要解方,若以2萬公頃的原住民保留地發展自然碳匯,至2030年可累計數10萬至上百萬公噸碳匯。擁有台灣最大的綠色森林資源的原住民族是發展自然碳匯最大的推手。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邱祈榮則認為,目前推動ESG如同作文比賽,看似機會很多,但在推動上確有很多陷阱,必須要很小心,有可能投入很多資金和資源,最後卻因為無法通過很多規範、認證等而無法回收。

 ▲左起立委洪申翰、伍麗華、鍾佳賓。

 ▲金管會推動公司治理評鑑架構,2026年將轉型為「ESG評鑑」。

伍麗華表示,發展自然碳匯是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中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也是邁向淨零目標的最後一哩路。但這個目標卻是以原住民保留地上的山林溼地作為提升綠碳、黃碳、藍碳的重要來源。但現行原住民「禁伐補償」規範,2024 年原民會核定的禁伐補償面積已達 7.2 萬公頃,導致原住民土地使用被限制,只能任由林木生長,甚至連竹林老化枯死都不敢整理重新種植,政府要推動「自然碳匯」,在這樣的處境下不知道要如何發展。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則表示,碳權、碳匯都是需要符合認證標準,目前是非常夯的議題,聽到很多人說碳權、碳匯是「賺錢的大好機會」,就想大力投入。洪申翰呼籲大家務必冷靜下來。社會多種樹減碳當然是好事,但若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與發財夢,恐怕結果可能會與期待有很大落差,大家還是應該先停看聽。

針對「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導致原住民土地使用被限制,原住民族委員會經濟發展處科長安柏翰指出,依據現行條例規定,只要竹、木覆蓋率達7成以上,且無濫墾、濫伐狀況,就不會影響族人森林利用和疏伐工作。原民會也鼓勵原住民部落在禁伐補償之餘,還是可以透過適當的模式更新利用林木。對於企業與原住民族合作,原民會建議選址評估需綜合考量土地資源、碳匯潛力,並根據選址條件,設計碳匯專案、造林樹種選擇,才能讓合作順利發展。

金管會已宣布現行公司治理評鑑架構,2026年將轉型為「ESG評鑑」,這說明淨零行動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的義務。伍麗華表示,今年農業部林保署開始設立自然碳匯的合作平台,鼓勵企業參加造林、撫育等ESG專案。財政部國產署也開放企業在宜蘭三星鄉、台東池上鄉的國有土地上投入造林,政府如何透過政策引導及把關,透過公私協力、創建公正、公益的媒合平台,支持原住民族、企業、國家及地球環境,實踐《氣候變遷法》規定「公正轉型」宗旨,也是刻不容緩。

立法委員|伍麗華、鍾佳濱、洪申翰
中央部會|環境部、經濟部、金管會、臺灣碳權交易所、原民會、農業部
原住民族代表|臺灣原住民族歷屆鄉鎮市區長總會潘榮宗理事長、原住民族 55 鄉鎮市公所代表
學界、NGO 代表|
地球公民基金會
財團法人生活品質文教基金會余宗澤董事長
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李堅明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陳尊賢名譽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邱祈榮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陳開憲副教授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學彭松能博士
中山大學當代日本研究學會金士懿理事
產業、企業代表|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
福華智能公司馬瑾瑤總經理
亞洲資產股份有限公司錡映亞董事長
金寶電子游乃浦永續長兼副總經理
堡富資產管理公司
雙流道之驛葉治平董事長
馬籟麥可永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隆紙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