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社區大學、田間文化與社后湖光里杜金泉里長辦公室合辦「粽夏同樂–社后米倉文化饗宴」。
文、照片 / 王麗美
由汐止社區大學、田間文化與社后湖光里杜金泉里長辦公室合辦的「粽夏同樂–社后米倉文化饗宴」,10日在湖光里活動中心舉辦。汐止社大校長鄭維棕表示,社后過去是北台灣重要的富饒米倉所在,因為工商業發展影響,四十多年來原來阡陌遍野的社后,已經成為繁華的高樓大廈群聚城市,珍貴的米倉文化消失殆盡。因此,希望透過田間文化執行長郭智佳與湖光里長杜金泉規劃的包粽子活動,分享過去在地珍貴米倉文化,讓在地人有機會瞭解自己居住的社后歷史。
社后過去是基隆河流入台北盆地時,因為在汐止的地勢低窪,形成河谷,再加上颱風豪雨夾帶北峰溪大量土石,堆疊出肥沃的沖積平原,進而形成北部重要的米倉。原始草濫埤和大小沼澤,留下許多凱達格蘭(Kippanas峰仔峙社)原住民的沼澤文化、農耕和漁獵記錄。根據台灣史專家郁永河的記載,直到1764年,峰仔峙社因漢人入墾,才逐漸迫遷到基隆河對岸河邊居住,1778年時舊社后仍可以找到峰仔峙社族人居住的遺跡。從目前社后福美寮遺留的史蹟,也還可以看到許多過去留下的軌跡。
▲社后福美寮至今具體呈現社后過去的珍貴田間文化與生態環境。(照片 / 田間文化提供)
伊能嘉矩曾於1895年訪查鋒仔峙社,1896年峰仔峙社已漢化到剰五戶29人。漢人乃順著淡水河流域拓墾,一直墾拓到基隆河沿岸,並沿著基隆河岸居住。由於社后擁有大片平坦的沖積平原和沼澤,非常適合漢人種植水稻,且早期水稻一年可以二收,比起其他作物生產量高,也是當時主要糧食作物。也因為這個緣故,社后一直是汐止和北台灣重要的米倉文化的重鎮。
▲湖光里長杜金泉熱心推動社后在地文化。
近四十年來,受到交通與工業化的影響,汐止原本水田遍野的景色,逐漸被大量的工廠與住宅取代。連原本擔任最重要水利灌溉功能的金龍湖,周邊也被大量高樓所遮蔽。過去佈滿湖埤沼澤,除了是重要水稻種植區域外,也擔任基隆河中游最大的滯洪區。生態專家林智謀就表示,社后因為是沖積平原,相對的比其他地方受到更多淹水影響,一度造成土地價格低糜,讓此區成為大量工廠設立的新天堂樂園,填土造陸,在納莉颱風重創時更為嚴重。
▲參加的民眾現場學習如何包粽子。
社后一度產業外遷,人口外移。直到《基隆河整治條例》通過,汐止加高基隆河堤防成為兩百年,汐止開始了城鎮變化,社后成為人口大量移入,工商發達之地,土地寸土寸金。特別是今年汐東捷運定調,社后土地更是飛漲。也因為如此,過往社后的米倉文化在工商與大樓入侵下,已經幾乎喪失殆盡。
▲汐止社大與田間文化,結合在地里長與地方工作者,深入社后在地文化,連結在地,推動生態永續行動。
相關報導:
https://n.yam.com/Article/20230612874402
https://reurl.cc/QXW3d9
https://www.tcpttw.com/local/2023/06/12/58447/